拆解比特幣變質「墮落」之謎
2022年7月29日

比特幣當年橫空出世,頗有對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意味,相信「中本聰」都沒料到「穩定幣」會與美元掛鈎。 (路透圖片)
比特幣當年橫空出世,頗有對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意味,相信「中本聰」都沒料到「穩定幣」會與美元掛鈎。 (路透圖片)

撰文:李潤茵 本刊記者

當幣災來臨時,首富都躲不過!──最新「彭博億萬富翁指數」(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)顯示,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「幣安」(Binance)創辦人趙長鵬,便慘成「最大苦主」,身家縮水至100億美元,足足蒸發達九成,跌幅冠絕一眾富豪們。

自從5月穩定幣崩盤,導致40萬人爆倉,骨牌效應延續至今。即使在中國,政府已全面封殺加密貨幣,官媒也發文表示「至暗時刻」來臨,形容比特幣「自由落體式」下跌,警告存在「歸零風險」。

比特幣誕生於2009年,最早期市場主要是買賣(炒賣)比特幣,以及後起的以太幣;直至近年,玩法層出不窮,許多新興幣種湧現,舉例5月初「爆煲」的UST,便屬於穩定幣(stablecoin)的類別。

儘管將所有穩定幣加起來,總市值都未及比特幣,但若按市值排名,目前加密幣前五位,就有三款穩定幣,包括泰特幣、USD Coin及幣安美元幣,而且即使沿用不同形式,基本都是跟美元掛鈎。

為什麼要提穩定幣?原因是今輪比特幣暴跌,導火線就是「穩定幣不穩定」!UST背後公司Terra,本來持有35億美元比特幣,但為籌錢挽回UST,沽清所有比特幣,結果導致後者價格下挫。

權重高度集中

比特幣並非首次崩盤﹝見表﹞。只是隨着產業壯大,暴跌成因變得複雜,以最近熊市為例,即使穩定幣規模有限,已經足以牽一髮動全身,甚至業界按理清楚,「2017/18年已經有算法穩定幣,基本上全軍覆沒,因為根本存在漏洞」。

為何前車可鑑,還集體「中伏」?鄧進一是區塊鏈顧問公司Standard Kepler創辦人,深入參與「去中心化金融」(DeFi)坦言:「UST原本市值很大,所以人們誤以為穩陣,不過在加密世界,市值很易虛高」,他一語道破:「事關貨源歸邊。」

表面上,今次比特幣跌市是受到UST穩定幣拖累;惟歸根究柢,加密貨幣市場動盪,當中潛藏着的深層矛盾,其實是高舉「去中心化」理念背後,實際運作卻愈來愈「中心化」。

以比特幣為例,4年前瑞信報告顯示,僅4%的比特幣地址已經持有97%比特幣﹝圖一﹞,有人做「莊」嗎?無從判斷。不過4年前,比特幣仍低於1萬元時,加密貨幣交易由散戶主導,機構投資交投量激增是最近2年發生﹝圖二﹞

比特幣總數為2100萬枚,從公開資料可略知分布——持幣量最多是美國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及Tesla,截至今年4月分別為128218枚及43200枚(7月賣出75%)。然後,依次為礦企Marathon(8133枚)、支付公司Block(前稱Square,8027枚)、礦企Bitfarms(5243枚)、礦企Hut8(5242枚)及交易所coinbase(4487枚)。

機構與散戶最大分別是什麼?就是前者對資本及利率更敏感,他們包括交易所、託管人及加密基金。

「整個生態圈已經不太去中心。舉例TerraUSD(即UST)波及泰達幣(Tether),後者本來是全球最大穩定幣,反為背後由coinbase支持那隻穩定幣不跌反升!」科大商學院副院長黃昊解釋,背後正因「大家寧願信任交易所」。

交易所就是高度「中心化」的地方﹝圖三﹞,不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(LSE)研究發現,75%比特幣交易都在交易所進行。意味什麼?可能是大家仍然需要「大台」。

黃昊指出:「完全『去中心化』是很難,因為有知識/技術門檻,但你動輒投資數萬美元,如何確保自己不會丟失私鑰(private key),甚至被盜呢?很多人其實未ready!」

「傳統金融行業最大目的,本來是資本配置(capital allocation),並沒有任何生產,但在發達國家,金融業在GDP佔比,通常都達18-20%,所以DeFi的出現,原意是財富再分配,回饋實體經濟。」他感嘆:「可惜現在都是賭錢,跟理想落差很大!」

機構主導、納入監管

幣圈風雨飄搖,但比特幣不會消失。一來,具相當規模;二來,資產屬性已經轉變,「為什麼比特幣能由3000升到6.8萬?主要就是機構進場,加密貨幣變成『風險資產』(Risk Assets),所以既然現在加息,大家便不敢再買。不過今後無論升跌,機構都會將部分資金,配置在加密資產上,尤其是比特幣」。

從前,比特幣是「避險資產」,用作對沖實體經濟,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近期報告顯示,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後,加密貨幣不再處於金融體系邊緣,反為與美股關聯性日漸增強﹝圖四﹞

意味什麼?從負面角度,是用比特幣對沖成效大不如前;正面則是比特幣能成為股市「領先指數」,可供股民參考,正如「新興市場之父」麥樸思所言。今年以來,比特幣跌近七成,個股其實差不多,「科技股都跌近四成,部分達50%以上」,黃昊補充。

在美國,預計今年內會通過「穩定幣監管法案」;另一邊廂,新加坡則扭轉政策方針,過往該國監管環境友好,今後也會嚴格執法,所以Bybit及幣安等交易所已經避走。全球監管趨勢由鬆入緊,加密貨幣會進一步「中心化」。

——節錄自545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